(相关资料图)
□任顺恺(郑州大学)
不久前,四川大学依规依纪给予该校硕士研究生张某留校察看、留党察看处分,闹得沸沸扬扬的地铁所谓“偷拍”事件暂时告一段落。但日前,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与上海一影视传媒公司负责人相继宣布拒聘四川大学毕业生,再次引发社会关注。(6月27日 《人民日报》)
毫无疑问,这样激烈的举措将无益于企业招贤纳士,对川大学子来说更是赤裸裸的歧视。也有网友质疑该律所是否故意炒作吸引眼球,从事实结果上看,律所也确实赚足了关注和流量。目前,该律所已删除相关公告,改口称可以聘请川大学生。在笔者看来,这一系列操作可以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是对事件中矛盾关系的弄巧成拙。
以“偷拍”事件为由拒聘川大学生,本质上是扩大矛盾的手段。诚然,地铁“偷拍”事件中的女研究生的确是川大学生。近几个月来,一系列关于川大的舆论事件已经形成舆情叠加,网民对四川大学的素质培育有所疑问也可以理解。但是,北京该律所以此为由拒聘川大学生,将个别学生问题归咎于整个学校的师生和教育体系,既不实事求是,也不合理合法,本质上来说,就是将问题学生与当事人之间的矛盾、舆情中不同观点的矛盾,扩大为业界和学界的矛盾、整个社会和川大全体学生的矛盾。这样的矛盾激化手段夸张且激进,更是毫无缘由的。
那么,扩大矛盾有利于解决问题吗?能给该律所带来利益吗?就地铁“偷拍”事件而言,被怀疑偷拍的大叔及其儿子已接受当事人的赔偿道歉,四川大学已作出对该名学生的处罚决定。这件事情好像已经尘埃落定,但网络中的舆情却还未停止。有网友不认同对该学生的处罚,觉得太轻了;有网友怀疑该学生用小号“带节奏”,并没有诚心道歉;也有网友把目光投向该学生的本科院校和中学学校。有些观点实属“网络审判”,有失偏颇,但不可否认,也有部分信息亟待有关单位出面解释,无论如何,人们在该事件的讨论中已经更加关注理性的、有理有据的探查。而北京这家律所的“拒聘”公告,无疑是给已经趋于理性探究的网络舆情加了把“情绪”之火。如果该律所真的想通过拒聘川大学生,来促进问题的解决的话,二次引爆的舆论只会让人们再次陷入感情陷阱,引起仇视和理性的失衡;如果该律所是想通过此举赚取“黑红”流量的话,显然是用错了“药”,也用错了“剂量”,招聘歧视只能表现出该律所的法制意识淡薄,即使赚取再多眼球和流量,也无法“变现”,只能自砸招牌。
该律所冒险“扩大矛盾”,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增强个人的地位。常年关注网络舆情事件的朋友应该不难发现,在网络的匿名、杂乱、分散环境当中,人们虽然得到了“话筒”,但在偌大的舆论广场中,一个普通人的声音不会有太大影响。近年来,网络中各类对立层出不穷,一些人对“个体代表整体”的方法论越发笃信,不再认为“一只老鼠坏了整锅汤”,而是“坏汤才会引老鼠”。于是,男女性别的矛盾、家长孩子的矛盾、不同圈子的矛盾等就往往以二元对立的形式出现。在网络环境中,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格外奏效,而扩大矛盾正是催化站队、带动舆论的有效手段。北京这一律所以如此荒诞的举措吸引了大批网民的注意,一旦有人支持,一个人的声音就变成了一群人的声音,个体的主张就变成了群体的规范,就好比用一群人的话筒发出同一个声音,个人的地位被大大提高了。事实结果也的确如此,这家律所站在了舆论广场的中央,但却用错了方法、使错了力度、站错了角度,最终只能竹篮打水,白费力气。
川大女生应受到什么处分,事件细节应如何调查,类似事件如何避免,这些问题不是靠扩大、激化矛盾就能解决的。这并不是说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理性、多元的讨论环境未必不能激励人们团结协力解决问题。靠激化矛盾迎合舆论、发展站队只能破坏理性、和谐的舆论环境,带来情绪化、激进化、不好好说话的讨论习惯。
标签: